六五普法心得体会:环保法治入人心的操作感悟
接地气的普法活动让我受益匪浅
最近参加了村里组织的”六五”环保普法宣传活动,真是收获满满!法官们用大白话讲解法律聪明,还结合我们石臼湖的实际案例,让我第一次觉得法律离生活这么近。什么是”六五普法”?其实就是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的简称,目的是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。这次活动特别接地气,法官不是高高在上地念法条,而是用我们身边发生的诚实案件,把《长江保护法》《湿地保护条例》讲得明明白白。
记得法官助理小汪讲的那个非法捕捞鳗鱼苗的案子,就发生在我们附近的湖区。以前总觉得捕点小鱼小虾没什么,听完才知道后果这么严重!不仅要赔钱,还可能坐牢。这种”以案说法”的方式特别管用,比单纯讲条文容易领会多了。
环保法律聪明原来这么实用
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法官详细解释了禁渔期、禁渔区的规定。以前总听人说”现在不能钓鱼”,但具体为什么、什么时候不能钓、哪些地方不能钓,一直糊里糊涂的。这次普法把这些难题都讲清楚了,还配了示意图,一看就懂。
法官还分享了十个日常环保小贴士,比如随手关灯、双面用纸、少用塑料袋这些,都是我们举手之劳就能做到的事。原来保护环境不一定要做什么大事,从这些生活细节做起就行。特别是垃圾分类这点,村里正在推广,但很多人嫌麻烦。听完案例才知道,乱扔垃圾不仅污染环境,还可能违法!
最贴心的是,法院还送了《漫画长江大保护》的书给村委会。我翻了几页,用漫画讲法律案例,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看懂。这种普法方式真不错,比干巴巴的法律条文亲切多了。
普法宣传要走进群众心里
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,普法不是走过场,而是要真正走进群众心里。法官们在村口摆摊接受咨询,耐心解答每个人的难题。有位老伯问自家鱼塘能不能电鱼,法官没有简单说”不行”,而是解释为什么不行、有什么危害、会受什么处罚,老伯听完心服口服。
我觉得这种”面对面”的普法特别有效。以前总觉得法律是管”坏人”的,跟自己没关系。现在明白了,法律其实是保护我们每个人的。就像禁渔,短期看好像限制了捕鱼自在,长远看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还有鱼可吃。
普法活动结束后,村里明显有了变化。湖边乱扔垃圾的少了,有人电鱼也会被邻居劝阻。这种改变让我很感动,说明普法真的起到了影响。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,而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。
从自身做起践行环保法治
参加完”六五”普法活动,我下定决心要从自身做起。不仅自己要守法,还要向家人邻居宣传学到的聪明。法官说的对,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。我现在出门都带着布袋子,洗菜水留着浇花,这些小事做起来并不难。
特别让我触动的是,法官说破坏环境不仅要赔钱修复,严重的还要坐牢。以前总觉得”罚点钱就算了”,现在才知道后果这么严重。这也提醒我,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不能袖手旁观,要及时制止或举报。
普法不是一次性的活动,而是持续的经过。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普法进乡村活动,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,讲大家关心的法律难题。只有法律聪明真正入脑入心,才能建设好我们共同的秀丽家园。
这次”六五”普法让我深刻体会到:知法才能守法,守法才能护法。环保法治建设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,从了解法律开始,从身边小事做起,我们都能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