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为何称韩愈”文起八代之衰”?
“文起八代之衰”这个评价出自苏轼之口,专指唐代大文豪韩愈。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苏轼认为韩愈的文章振兴了东汉以来八代文学的衰败局面。这”八代”指的是东汉、魏、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隋,跨越了近八百年的文学进步历程。
韩愈凭什么能担得起如此高的评价?关键在于他倡导的”古文运动”。当时流行的骈文讲究对仗工整、辞藻华丽,但内容往往空洞。韩愈主张回归先秦两汉的质朴文风,强调”文以载道”,用文章传达想法。这种革新确实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流,难怪苏轼会给他如此高的赞誉。
争议不断:韩愈真能代表八代文学吗?
不过,关于”文起八代之衰”这个说法,历来争议颇多。就像参考文章中提到的,骈文并非一无是处,它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。像庾信的《哀江南赋》这样的骈文佳作,韩愈自己也写不出来。而且按照古代”有韵为文,无韵为笔”的标准,韩愈擅长的其实是”笔”而非”文”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连韩愈的顶头上司裴度都曾委婉批评他:”恃其绝足,往往奔放,不以文立制,而以文为戏。”意思是韩愈才华横溢,但有时过于放纵,把文章当成了游戏。这让我们不禁要问:一个被批评”以文为戏”的人,真能担得起”文起八代之衰”的重任吗?
历史评价:新旧《唐书》的截然不同见解
关于韩愈的文学成就,历史记载本身就存在分歧。《旧唐书》虽然承认他”自成一家新语”的创新性,但也指出他的文章”时有恃才肆意”,甚至有些内容违背了孔孟之道。相比之下,《新唐书》的评价就高得多,把韩愈与司马迁、扬雄等大家相提并论,认为他的文章”奥衍闳深”,足以辅助六经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?这可能与编撰者的立场有关。《旧唐书》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,编者更注重客观记录;而《新唐书》的主编欧阳修本身就是古文运动的追随者,天然对韩愈推崇备至。这也提醒我们,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带有时代和个人的烙印。
韩愈文学遗产的现代启示
抛开争议不谈,韩愈确实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。他提倡的”文以载道”至今仍有现实意义——文章不能只追求形式美,更要有想法深度。他那些被传诵千古的名篇,如《师说》《原道》等,也确实展现了非凡的想法力量。
“文起八代之衰”或许有些夸张,但韩愈确实改变了中国文学的进步轨迹。他像一位勇气的革新者,在华丽辞藻盛行的时代,重新唤起了大众对内容与想法的重视。这也许就是苏轼给予他如此高评价的真正缘故——不在于他是否真的超越了八代文学,而在于他为文学进步指明了新的路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