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履职事项清单:基层对超载任务说_不_的有力武器

履职事项清单:基层对超载任务说”不”的有力武器

履职清单为基层减负赋能

基层干部是不是经常感觉”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?履职事项清单的推行,正是要让基层摆脱这种困境。近日,中组部部长在全国推进会上明确指出,建立履职事项清单是破解基层”小马拉大车”难题的关键之举。这份清单就像一份”权力说明书”,清晰界定基层该干什么、不该干什么,让基层干部能够理直气壮地对超载任务说”不”。

长期以来,基层职业存在权责不清、分工不明的难题。有些部门打着”属地管理”的旗号,把本该自己负责的职业一股脑推给基层。履职事项清单的建立,就是要打破这种”压力甩锅”的怪圈,让基层干部真正回归主责主业。

清单让权责边界一目了然

履职事项清单最直接的影响,就是划清基层职业的”红线”和”底线”。清单明确规定了乡镇街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任务,就像给基层干部发了一张”职业地图”——哪些是必须做的?哪些是可以拒绝的?哪些需要配合完成?一目了然。

这种权责边界的明晰,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”什么都管又什么都管不好”的尴尬局面。清单不是简单的任务列表,而是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”权力说明书”,确保基层职业既不缺位也不越位。有了这份清单,基层干部再也不用担心”干多了怕越权,干少了怕问责”的两难选择。

动态调整防止形式主义反弹

建立清单只是第一步,关键在于怎样用好、维护好。基层职业千变万化,清单不能墨守成规。各地需要建立反馈和动态调整机制,及时更新清单内容,把不符合实际的事项剔除,将确有需要的事项纳入。

这种动态管理机制,能够有效防止形式主义”穿马甲”再现。比如,有些地方通过定期评估、基层反馈等方式,确保清单始终与基层职业实际相匹配。这就像给基层减负装上了”GPS导航”,随时调整路线,避免走入”过度负担”的死胡同。

减负不减责 激发基层新活力

履职事项清单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基层少干活,而是让基层干对活、干好活。减负不等于减责,而是要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,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的第一线。

有了这份清单,基层干部可以轻装上阵,不再被各种临时任务、突击检查搞得焦头烂额。他们能够腾出更多时刻走访群众、解决实际难题,探索出更多接地气、惠民生的治理新模式。这种正向循环,既提升了基层职业效率,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,真正实现了基层治理的良性进步。

履职事项清单让基层对超载任务说”不”,不是推卸责任,而是回归本位。这份清单既是基层干部的”护身符”,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”加速器”。随着清单制度的不断完善,我们有理由相信,基层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、高效的新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