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绿受热分解是化学变化,具体表现为原有物质(碱式碳酸铜)分解生成三种新物质(氧化铜、二氧化碳和水)。下面内容是详细分析:
一、反应本质与现象
-
化学变化的判定依据
铜绿(碱式碳酸铜,化学式Cu?(OH)?CO?)受热时发生分解反应,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(CuO)、水(H?O)和二氧化碳气体(CO?)。这一经过有新物质生成,符合化学变化的定义。 -
实验现象
- 绿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(生成氧化铜);
- 试管内壁出现水珠(水蒸气冷凝);
- 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(验证二氧化碳生成)。
二、反应方程式与产物
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:
Cu?(OH)?CO? → 2CuO + H?O + CO?↑(加热条件)。
生成的三种氧化物分别为:
- 氧化铜(CuO):黑色固体,具有热稳定性;
- 二氧化碳(CO?):无色气体,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;
- 水(H?O):液态或气态,冷凝后形成水珠。
三、与其他变化的对比
-
与物理变化的区别
物理变化(如铜的熔化)仅改变物质情形或形态,不生成新物质。而铜绿分解后原有结构被破坏,产物性质与原物质完全不同。 -
与铜的其他反应
- 铜在潮湿空气中与O?、CO?、H?O反应生成铜绿(化学变化);
- 铜绿与盐酸反应生成*、水和二氧化碳(复分解反应)。
四、应用与安全提示
-
实验操作注意事项
- 需在通风环境中加热,避免吸入分解产生的气体;
- 使用防尘口罩和护目镜,防止粉尘刺激。
-
工业与生活意义
铜绿分解反应可用于制备氧化铜(颜料、催化剂)、二氧化碳(灭火剂)等,同时提醒金属保存需防潮防腐蚀。
铜绿受热分解是典型的分解反应(化学变化),生成氧化铜、水和二氧化碳。其现象与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聪明点,也揭示了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化学原理。